寻找内在的归属
   我们不仅仅是世界的消费者。以自己的行为,我们也决定世界的走向。
在“人的普遍智识”启迪下的思考

 

    翻看鲁道夫·施泰纳(Rudolf Steiner)的生平,在他21岁至36岁的15年间,编辑研究了大量的歌德著作。在他40岁的时候,正式创建人智学。按照人智学的理解,这分别指向了心魂成长和灵性成长的生命阶段。如同歌德观察之下的植物进化,亦如同古埃及人与古希腊人之思考状态,对于本文,各位读者不需要相信,请去感受和思考。

 

     四年前的时候,我还在社区伙伴,为《比邻泥土香》杂志工作。那时候,团队和我想出一期“从灵性角度认识自然与人”这样的内容。为此,后续我们积累准备了挺长一段时间,但手里的素材,距离我心里想象的深度差距太远。最后,意识到自己学识不够、机缘也未到,就暂时放下了。但我的心,一直都被这样一个角度,被“蒙在面纱后面的大自然”透出的,那太阳彩虹般温暖的光,深深吸引着,总觉得要潜下来,在这个方向上探索点什么。就这样,一个人模模糊糊磕磕绊绊地走到现在。
     这里,我想说说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发展出来的,被Steiner   (Rudolf Stenier)博士2深化了的自然观察方法。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新认知的开启。知道Steiner博士的研究大约有十年了,直到现在,我才刚刚摸到了门口,看到了深入下去的路径。这不是知识,是关于生命本质的认知。
     歌德对自然的本质的认识,超越了他所在的那个时代,也超越了我们现代科学的哲学基础。 Steiner博士能理解歌德的观点,解读歌德在植物、矿物的研究成果以及对色彩和光的认识,是因为他在超感官的观察中,看到在人内在真实存在的灵性部分,和在自然中活跃的灵性力量。他发现,歌德作为一个伟大的自然观察家,也清晰地看到了这些并在相关文稿中表述了这一点。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在“灵性”这个关键词上,被揭示了出来。
     谈到灵性的存在,活跃在人内在的灵性,一个关键词是Steiner博士“关于人的智识”的研究。从德语直接翻译过来,也被译为“人哲学”(德文为“Anthroposophie,为避免歧义,下文就直接用德文Anthroposophie,另奥地利哲学家Rudolf Steiner的名字,文中也直接用德文表示)。
     在我的感受里, “Anthroposophie中所蕴含的,好像在夜晚,那蓝黑色天宇下的星空一样广阔深邃”。这个图景,让我想起去年冬至的傍晚,我沿着鸡足山的山路,走去放光寺。半路上天已经黑了,远远看见山谷中的镇子里KTV厅的灯光,听到里面的男人,在酒后嘶吼一样的歌声,与山上的静寂形成了鲜明的两极。脚下的路沿着山势,伸向黑黑的天际。走过一个个的寺庙,寺里静静的,清亮的禅唱和烟火香味,随着暗黄色的灯光透出来,散在四周,让人心里感到特别温暖。我忽然感到,人们崇敬那些在历史长河里,在这广阔大地上,掀起万丈波澜的英雄。但在人的生死路上,也有许多人,用自己的一生,去探索生命的灵性本质。他们的存在,就像错落分布在山路两旁寺院里的灯光,温暖了许多人的生命旅途。
     我从2003年开始接触Anthroposophie。最近参加了两次工作坊的学习,一次是从翻译的角度上,学习Anthroposophie的基础理论框架,也触碰了中医、道家文化和形意拳站桩;另外一次是“歌德观察工作坊”。单就这两次学习,也有很多值得深入的地方。忆念过去一起同行的伙伴,我想在这里做些探讨,以期遇见“同好”,或许可以开启“共同的研究,并在生活里使用这样的研究”的过程。
     我不是学者,这里做不了学术介绍,只谈自己的关注和在Anthroposophie启发下的体悟。说得不对的地方,错在我,与Anthroposophie本身没有直接关系。Anthroposophie启发了华德福教育、活力农耕、人智医学、歌德自然研究、三元结构下的社会发展等很多领域的发展,有许许多多认真严肃的师长,做深入的工作,大家可以结合自己兴趣去请益。
     我们经常提到“物质主义”这个词,在看《作为教育学基础的人的普遍智识》3这本书的时候读到,Steiner博士在第一次华德福教师培训的开场致辞中,第一段话是:“华德福学校必须是一个真实的文化行动,目的是要革新我们今日的灵性生活。我们应考虑到所有事物内在的转变;整个社会运动最终必将回归灵性(社会运动最终将投向灵性),而学校教育问题是当今激烈而重大的灵性问题中的一个分支。”对这句话,我心里特别感动,他说出了我隐隐认识到的事情。他鲜明地提出华德福教育,甚至是整个社会运动的最终方向,是回归对灵性的认识,革新我们今日的灵性生活。这句话,也是我走到现在的生命旅程的一个缩影。
     人被囚在物质主义的困境里,能做的只是发展更强的运用物质的能力,和对这种方式的依赖。没有一个时代的人,像现在的我们一样,发展出这么强的运用物质构建我们生活基础的能力。我们从“活在自然中”这样的状态里摆脱出来,自然只是我们的“生活背景”。我们欢庆“人类穿越了自然的丛林”,但对于这样一个由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环境的灵性本质,这样一个环境对我们生命的影响,几乎一无所知。
     Steiner博士对此有着极深刻的认识,他从两个角度着手,“我们通过认识人的内在去认识外界,我们通过正确地认识外界来认识人的内在。”在超感官的观察中,Steiner博士看见了人本质中含着九元,而最内在、精细的部分,是人的灵性。对现在大多数人来说,灵性部分还处在初生、萌芽、无意识的状态中。但灵性对人本质中的其他部分有着深深的影响:“当你意识到,人本质中其他部分的发展,最终是为了让灵性,在人的个体内在出生,不再是在圆满精神世界里的一个寂静的像,那我们对人的内在发展,就有了一个活的,动态成长的,整体的认识。”对于有超感官观察能力的人来说:灵性的存在,和物质身体的存在一样真实。而我们也可以感觉到,这活在人内在的灵性,好像烛光一样,照亮我们的心魂,让我们觉得温暖,充满爱意。
     谈到人的九元本质,谈到人的内在成长,有一个重要的,贯穿在这个发展过程里的力量,祂在宇宙的本身,也在人里面,Steiner博士在德语里称之为Wille。在人哲学4词汇表里,描述说“Wille是一种永远新鲜的冲动,脱胎于极性的互动,节奏性的,它是纯粹的‘愿力’和‘元动力’,是我们意识不到的,亦不会带有任何思想和感情上的力量。祂处于我们的潜意识,也是宇宙本身持续的动力。”
     我直接在这里讲述了两个看不见,但可能与我们的生命经验有些连接的东西,有点突兀。所以,在这里要澄清一点,Steiner博士讲的,是希望能帮助你在生活里发展出自己对人本质的认识,而不是迷信他讲的,或者不经过体认直接相信他说的。我在理解Wille这个词内涵的时候,也碰到了实际困难。后来发现,Steiner博士在演讲里描述九元的生命本质时,谈及Wille与这些生命本质结合时,表现为本能、冲动、欲望、动机、愿望、决心、决定等,如果我们静下心来,一个词、一个词地去体会祂们的内涵,你会感受到一些祂们的共同特点,比如那种强烈的“动势”。若你试着只是用感觉去排列这些词,你也会感觉到祂们有一个内在的秩序。这样的观察,能帮助我们去感觉Wille,认识到Wille在人的内在发展中是怎样发挥作用的。我们看不见祂,但透过祂在我们生命里所做的,或许我们心里面会比较能认识到“这只看不见的手”。
     这里拉出来两根线,如果你想了解Steiner博士在Anthroposophie中对人本质的研究,从这两条线深入进去,会比较容易。Steiner博士在Anthroposophie的讲述中,基于他对人内在的超感官观察,创造了挺多的词,去描述人的内在世界,帮助人们可以去基于自己的经验,去理解人的内在世界的结构。他试着用清晰的逻辑和概念去帮助人们可以想象和进入人的内在。他试着在人的头脑里,用这些概念组成的结构,好像水晶一样,把灵性世界的光,折射到地球的生活中来,当一个人的内在之眼睁开的时候,可以看见那光。
     但人在读他的书或演讲的时候仍会觉得困难,因为这些抽象概念试着表达那些人不能直接看见的真实存在。而理解每个概念,都需要真实的体验做基础。但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好像今天一样,人们的注意力极大地被“外界的表面”抓住,对人的内在,很大程度上的无意识和没有体验。
     我是个中国人,擅长使用左手,自己在认识事物的时候,思维是直觉、图像化的。有时候也在想,为何Steiner博士的做法,是建立了一个一个的台阶(概念),思考的台阶,去帮助人们思考理解日常生活中的体验,而认识灵性?他这样做的根据在哪里?要回答这一点,要问“在这个时代里,人内在的本质特点是怎样的?”这样一个问题。
这个时代,“人的内在本质”的特点
     我们对灵性这个词并不陌生,而Steiner博士称自己的研究为“灵性科学”。应该说“科学”是这个时代的特点,通过科学研究,我们好像魔法师一样,获得了强大的运用物质的能力,人类现在的生活受益于此。在科学研究的过程里,人们看见了两个宝贝:一个是“客观”,让人有能力认识物质世界;另一个是“人的主动创造”里,所蕴含的改变这个世界的力量。简单说,就是人通过“客观”和“创造的过程”,获得了“认识物质世界,和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力。
     从这个角度上,你会发现,这个时代特殊的一点是,人的“认识物质世界”和“改造物质世界”这两个部分,在人的内在被连接起来,发挥出巨大的力量。换句话说,在过去的时代,人的意识是“神创造了世界,我们人活在神创造的世界里”。但现在,人的意识是“我们活在自己创造的世界里”。在人的意识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样一个意识上的变化是怎样发生的?
     我们回到人自身去看,这两个宝贝,可以理解为“一个是认知,一个是行动”。透过这两个角度,我们与物质的世界联系起来。我们也可以把这个图景想象为“我们的内在世界,通过这两个窗口,与物质的外界联系起来”。那我们里面的世界有什么?是我们的心魂。
     在我们心魂里的意识和思考,经历了一个发展、锤炼的过程。在歌德观察工作坊上,亚历山大(Alexander Shaumann)老师从一个西方人的研究角度描述了这个过程,他提及三个代表性时期——“古埃及、古希腊和十五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运动”。你在那些时代人的身上,可以比较清晰地看见那个脉络。
     在古埃及时候,人们的意识和思考状态是“不会提问,但能感受到一些教导的神圣感并去遵从祂”。亚历山大老师在课上,给我们阅读了在德国出版的一本书的内容,是从埃及的象形文字的记录中翻译过来的。其中有一个老师给学生的教导里说:
完美的语言比宝石珍贵
如果你仔细聆听磨麦子的仆人的话
你就能达到那完美的语言
与简单的人交流,向他们学习
遇见更有智慧的人,要尊重他们
不要为你自己的知识感到自豪
不要认为你自己是有智慧的
……
     我们能感觉到这些话语里的智慧,那时候的人很自然地能从这样的话语里感觉到一种神圣感,并从对这种神圣感的遵从里获得满足。古埃及的医生有高超的医术,这样的医术也是在对典籍的背诵以及遵从老师的教导中传承的。若是不在典籍里发生的情况,他们就完全不知道怎样处理了。在古埃及的人物雕像里,他们脸上的神情永远是严肃的,眼神望着远方。他们的眼睛关注的不是物质世界,而是神谕、天启。他们遵从与神有沟通的法老、祭司的话,并在这样的遵从的生活里得到安全感。
     灵性刚刚进入他们的心魂,在心魂里诞生,他们对灵性有了初步的感知,但也意识到还有更大的灵性部分还在外面。当更富有智慧的人给他规则的时候,他觉得幸运,他感觉到与真理的连接。他们的生活,在遵从里面与灵性合一。人们为法老,或者说为神建立了金字塔。那种形状里,你强烈地感觉到了规则。
     Steiner博士在对人的超感官的观察里,看见了心魂这部分的真实存在,他叫祂“感性魂”(Empindungsseele),是心魂在我们人的内在诞生的开始,人们还不太知道怎么使用祂,更多的是感受到祂的灵性本质,祂带给人内在的温暖和喜悦。古埃及人还创造了天文历法,在人们内在感觉到与周围的合一感和整体感,开启了认识世界的旅程。而在此前的文明,人们簇拥着部落的首领,领袖只是在事情发生的当下获得灵感,告诉周围的人应对的办法。比较两者,你会感觉到,在古埃及的时候,人与灵性结合得更紧密,认识世界的能力更强,但人还是活在对灵性的神圣感的巨大敬畏里。
     但古希腊的人不同,他们对灵性更熟悉,他们运用灵性进入人内在的状态,睁开了好奇的观察这个物质世界的眼睛。亚历山大老师讲了一个事情:一个希腊人去埃及生活,有一年尼罗河的河水涨起来,这个年轻人就去问埃及的那些有智慧的年长的祭司,为何今年尼罗河的水涨得特别高,结果他发现没有祭司会去思考这个问题,找到答案,他们只是遵循被教导的。
     古希腊人会在心里问问题,尽管有时候给出的答案很搞笑,但他们还是为此很骄傲,洋洋得意。为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Socrates)经常跑到街上,钻进人群里听他们的谈论,问他们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发现逻辑上的错误。当时,很多人心里都暗暗地恨他。我一直觉得逻辑学是很枯燥的事情,在这样一个角度上,我理解了逻辑学出现的意义。在古希腊,灵性更深入地进入人的内在,希腊人能够运用灵性在人内在发展出来的结构,更深入地进入这个物质世界,提出问题,寻找符合逻辑的答案,或者说符合客观的答案。但也因为这样深入的结合,在古希腊人的感受里,出现了这样一个倾向,这样的感知、思考世界的能力,成为了一个可以使用的工具,比较是被封闭在人内在的一部分,人们不断在内在去练习如何使用祂,而失去了对这样一个能力的灵性本质的认知。Steiner博士结合自己的超感官观察,称这个新发展出来的心魂特质为“心智魂”(Verstandesseele)。
     这样的情况,在十五世纪文艺复兴运动时有了新的突破,出现了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等一批“天才”。看达芬奇的素描和他的书,你能感觉到他对物质世界的认知去到了一个极细致清晰的程度,去到了一个可以深入地去使用物质世界的程度。有人把文艺复兴运动称为现代化的启蒙运动,科学研究、客观、创造,这些在人们的意识中扎下根来。人们对灵性所赋予的这样一个认识物质世界的工具的使用,越来越熟练,越来越深入,人们可以结合物质世界创造出很多奇思妙想的东西,我们越来越生活在自己创造出来的环境里。但因为认识不到我们可以使用这样一个工具背后的灵性本质,人也陷入一种痛苦里,失去了与灵性合一的感觉,失去了生活的意义感和方向感,“成了一艘在无际的大海中漂浮的船”。
     在这里,我有一个直觉,“父性特质”地球的灵性存在,参与到“活跃在我们内在的灵性,所推动的人的心魂发展”过程中来,赋予我们这些“人子”认识物质世界的能力。而这是为了透过我们生活过程,与自然母亲,在一个更丰富的灵性层面上合一,让地球发展成为一个更高层面上的灵性存在。那些,“地球作为一个活的整体”在死去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灵性,一直在寻求这样的机会。(注:这段话不是Steiner博士或亚历山大老师讲的,是我在内在聆听里获得的感受,仅作参考。)
     现在,我们处在第三种心魂特质为主体的新的发展阶段,就是我们“在这样一个物质世界里醒来”的意识状态下,带着崇敬、专注和爱,凝视这个物质世界,再次体验形成这个物质世界的神圣本质,并把这样的感受带进我们的心魂里。通过这样的做法及其所建立的桥梁,我们的灵性本质与在自然中活跃的灵性力量又再一次地连接起来。我们再一次进入了自然的本质中。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我们“看见”了“构建我们心魂的灵性本质”和“在自然中活跃的灵性力量”,在这样一个进入表象后面的本质认识的过程里,人与自然又合一了,“我们又回家了”。这样的回家,人已经不是小孩子的状态,而是成熟的、带着清醒意识和爱的、有行动力的成人的状态。Steiner博士称这样的心魂特质为“意识魂”(Bewusstseinsseele)。这是被Steiner博士深化清晰了的歌德自然观察方法在人内在的基础。
     这个时代,我们成人的心魂里,这三个心魂特质都存在。有些部分已经表现得很成熟,有些部分还在萌芽状态,不同的人情况也不同。在不同的时代情况也不同。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看到人的心魂特质。心魂是“灵性在人内在诞生”的基础,也在这样对人内在本质认识的图景里,我们才会比较能理解“歌德观察自然的做法”的基础。
歌德自然观察
     歌德对岩石、植物、动物、色彩、光都有深入的观察和研究。他发现了植物的“形变”规律。在歌德写的《植物变形记》5前言中,对此有很好的概况性描述。他对植物的认识过程有两个重要阶段:在第一个阶段,他意识到植物的“叶子”,是一个“完整体”,或者是植物的一个“原形”。他在《意大利游记》6中写到:“我忽然灵光一现想到,植物中被人们称为‘叶’的器官竟潜藏着真正的普罗透斯7,他能够透过植物的形式隐藏自身,有时也显示自身。一株植物自始至终都不过是一片叶而已。叶与即将生成的植物细胞一样重要,二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认识到植物有“原形”,你可以通过研究植物的“叶子”,发现“叶”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器官,祂逐步从叶子变形为茎生叶、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等等,这个过程说明了植物的形变规律。
     在这个基础上,他提出“超感官的植物原型”——自然界的事物不仅表现在外在层面,还有理想层面或者说是原型层面。为了认识“超感官的植物原型”,我们要同时使用“身体之眼”和“心灵之眼”,感官认知和直觉认知,或者说我们不仅从外在观察活的植物,也在活的植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在观察很多不同的植物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植物的内在生命规律。在比较矿物、植物、动物之间,我们不仅认识到在活的植物身上的生命法则,我们还能认识到“自然律”,在自然中活着的法则。
     比如植物是完全对周围环境,对宇宙敞开的,或是说,是在一起的。与动物不同,植物没有“内与外”,只有极厚实强壮的生命力,去适应环境、生长、繁殖。宇宙或环境的力量,与植物的生命力之间发挥作用,最后展现在植物的形态上。歌德发现了在植物内在的“上升力量”和“极性力量”。上升力量是一种“永远向上发展的力量”,它不断地趋向于更复杂,更完美。他认为从叶、花瓣,变形为专门的生殖器官这样的一种不断推进的形变过程,是因为植物各器官内含的营养液在不断提纯。这种向上的力量的本质好像是“植物的炼金术”,在不同角度的宇宙力量影响下的,在生命内在发生的纯化过程。比如矿物的纯化过程是结晶化,植物的纯化过程比矿物复杂很多。
     另一个是“极性力量”,它是指“一种不断相互吸引,又相互排斥的状态”。我们可以把祂想象为两股“同源”的“对立”力量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极富创造力。极性力量在植物的形变领域表现为收缩和扩展两种状态交替出现。歌德概括了在植物中极性力量发挥作用的六个阶段:种子变形为茎生叶,茎生叶收缩成花萼的萼片,萼片又变形为雄蕊和雌蕊,然后雄蕊和雌蕊又发育出果实,最后种子又出现了。植物跟随着大自然这个心脏有节律地扩张和收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这两种基本力量,你在动物、人的发展过程中也能观察到,不过在形态上更加复杂。当你在植物、动物、人的身上发现了同样的自然律,这会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我们与这个世界本为“一”。这样,我们会有了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对生命的认识。当我们的视线从对自然界的观察收回到人本身的时候,我们会意识到,人们从对物质的研究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对活的生命的研究阶段。
     这是一个西方发展的视角,这样的一个视角在Anthroposophie中,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同时打开身体之眼和心灵之眼,是Steiner博士描述的意识魂的特质在发挥的作用,帮助我们在清晰地看见这个物质世界的同时,也意识到这个世界的灵性本质。歌德观察基本的做法是面对一个事物,认真观察,使用各种手段,尽量详尽地描述这个事物的各个不同状态,这是纵向深入的角度。然后尽量广阔地看到这个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差异和联系,然后静下来,“聆听这个事物在你内心的讲述”,不是头脑的主观思考和想象。
     在这样的一个新的角度里,我们不仅看见事物的物质层面,也在认识事物生命的内在本质。这是一个新的人类文化,在这种新文化,帮助人们在物质主义所带来的发展基础上,诞生新的人类生活。回到一个东方人的角度,在最近参加的两次工作坊中,主办者也有邀请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入研究的“师傅”,带给我们一些学习和认识。我们的文化里,有极深入的,对生命的认识。而我们的挑战在于,我们现在的生活基础却是在西方发展脉络下得到的。
     我们没有经历文艺复兴运动,我们没有经历创造现代物质文明的主要过程,但我们生活在现代物质文明所创造的生活基础上。我们过去有很深入的对生命本质的认识,但我们现代人的内在本质与古代中国人的内在本质在结构上发生了变化,再用过去的做法去承继认识我们的传统哲学和文化,就变得很困难。Anthroposophie是一个桥梁,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客观地认识传统里的生命观、自然观。而被真正认识和发挥的,东方传统里对生命本质的认识,会帮助到世界的文明发展去向一个新的阶段。文章的篇幅已经很长,这里就不展开了。
     引入一个新事物,在开始的阶段总是极困难的。回到开篇想要表达的,我这是抛砖引玉,盼与过去同行的朋友,在一个新的生命里相遇。

朱明

 

1.歌德(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1749-1832),德国著名的思想家、小说家、剧作家、诗人、自然科学家、博物学家、画家,是德国乃至欧洲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歌德的作品在诗歌、戏剧、散文、自然科学、博物学等方面都有较高的成就,主要作品有《浮士德》、剧本《葛兹·冯·伯里欣根》、中篇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
2.鲁道夫·施泰纳(1861-1925,又译石太纳、斯坦纳、史代纳),奥地利哲学家、教育家。在歌德科学著作的影响下,他自童年时期产生的在科学和哲学方面的兴趣与强大的精神体验得以逐渐融合。在生命的最后二十五年,他广泛在欧洲各地为教育工作者,农民,医生,艺术家进行演讲,共同寻找一条不再割裂科学与宗教、信仰和理性、精神和物质的道路。其创办的Anthroposophie(人智学,亦有译为人哲学)定义为灵性科学,并由此发展出教育学(华德福教育)、艺术(优律司美〈亦译作音语舞、元舞〉,人智学建筑、医学(人智学医学)和农业(活力农耕,亦译为生物动力农耕)。
3.1919年,Steiner博士籍创办于斯图加特乌兰德高地(Uhlandsh?he)的自由华德福学校之机,亲自为特定的具有各自的特殊背景的人群进行了系列讲座,讲座内容整理为《Allgemeine Menschenkunde als Grundlage der P?dagogik》一书(鲁道夫·施泰纳出版社,全集第293册),德文版由鲁道夫·施泰纳华文编辑小组翻译,2014年通过台湾财团法人人智学教育基金会发行。
4.在华语地区,对于Anthroposophie的翻译有不同的理解和声音。香港的文环女士是文艺大师恭亲王孙溥心畬先生的入门弟子。她在美国纽约Adelphi大学攻读博文科,后随英国艾默森学院创始人Frances Edmunds学习。她认为Anthroposophie应该翻译为“人哲学”,Rudolf Steiner应该翻译为“儒道夫·石太纳”。作者提到的词汇表是香港沃道夫教育基金会自1997年至2015年建立的700多个词汇清单。
5.《植物变形记》是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写的一篇关于花叶变形的理论。歌德对植物学情有独钟,他认为动物和植物都存在一种“原形态”。动物的原形是脊椎骨,而植物的原形是叶子,动植物都是从各自的“原形”经过漫长的演变进化而来,这几乎就是进化论的观点。1790年歌德在《植物变形记》这篇论文中阐述了他的观点。他创造了“形态学”(morphology)一词,意为“对生物结构的系统研究”。该词一直沿用到现在。
6.歌德于1786年9月至1788年5月在意大利学习、生活了一年零九个月。1813年歌德开始根据这段经历写作《意大利游记》,直到1829年完成。
7.普罗透斯(Proteus)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早期海神,荷马所称的“海洋老人”之一。他的名字可能有“最初”的含义,因为希腊文“protogonos”表示“最早出世的”。他有预知未来的能力,但他经常变化外形使人无法捉到他:他只向逮到他的人预言未来。

 

创造基于真实生活的文化

本网站属于 发现内在的自然

观看 创造歌曲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