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内在的归属
   我们不仅仅是世界的消费者。以自己的行为,我们也决定世界的走向。
创造归属的梦工厂

 

    没有组织者,只有一群想一起玩的朋友和一次 “品牌系统” 或 “网络病毒” 的经历。

    我们觉得,单一搞读书会不好玩,单一去感受某自然环境也不好玩,单一共创一部电影或一条帆船也不好玩。只有把书里的故事,某环境的感受和共创这三件事情联系成为一件事情,这才好玩。而且,长期才有深度。所以我们每个月都有线上的个人理解和线下的集体行动。只有把太多不同的想法联系成一件事情,我们的精力不再被分散。

    在环境感受的影响之下,故事还会被改变。比如我们把主角改成几个平等存在的角色,让每一个角色来代表主角复杂心情的某一面,先感受和选好自己想演的角色。这样去做,环境从故事的过程中得到含义,共创又会带来动力,而故事不再抽象理解。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完成并不重要,一年还是几年都可以。重要的是过程中的乐趣和成长。

 

 

    联系起来的三件事情也可以是自然环境、某种技术的学习和一起创作:

1 环境(山、海、森林、山洞或沙漠) 把自己交给它
2 故事或技术(书、帆船、攀岩) 引导与追求、训练与追求
3 共创(造船、拍微电影或建空中或水上的路) 获得内在的归属

 

    我们不需要定太具体的剧本,台词也尽可能少,不如用行为来替代台词。我们唯一提前定下来的是可给我们带来感受和启发的环境,还有我写的前言:

    在未来的某时代,网络病毒传染人,让人变成机器人,变成程序化的AI人。有一群男孩逃难,剁在山里。有一个长老经过那里告诉他们:有解药,解药的代号是:归属自然。哪里最难走,哪里最容易遇到这种药。开始大家以为,传染的是物质病毒,而这群男孩也就以为解药是某种植物或动物。这类的误会让他们遇到很多需要面对和克服的事情,各种小难。但通过这些经历,还有通过二次三次跟长老的遇见,他们就慢慢地发现:大家变成AI人的病是通过心理传染的,而解药是通过外在的经历调整了心理起到作用的。故事的进展跟西游记一样,在寻找的路上需要经过很多小难,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结束。

    最后我还想介绍品牌系统,我几次的真实经历:

    太多的刺激,太多逼迫人进入某种思维模式的广告不仅让我无法感受真实的环境,也会让我出现偏头痛。强迫性重复的思维模式会先给我造成头痛到无法睡觉,然后让我脱离物质世界的现实,只要我闭眼就进入幻觉或百日恶梦。好像每一个念象都会引起自己无法承受的回声。假如我无法从这种强迫性的思维模式出来,我就相当于活不了也死不了,就是卡住在之间的一个状态。就好像一个品牌系统给我脑子刻了某种有控制权的广告模式一样,让我受控出不来。为了救活自己,我就必须学会放下思维,才能逃脱强迫性的模式,才能感觉到我身边的真实。放下思维在这个时候就是把自己从偏头痛、从精神死亡、从品牌系统中救出来。在出来的可能一个星期的过程中,我的精神首先像有遮挡感官的盖子一样,只是内在活了起来。接下来的强迫性会转为任务,必须把什么都表达出来。如果选择音乐表达,我就好受一些,但也是几天几夜无法停止创作。最终的解放是一个非常突然的时刻。这时我会充满像重生一样的感受,会出现自然界非常美好的感受。不过我的思维也失去了所有不美好的念象,失去了所有曾静想象中的意义和所有习惯性的依靠。到这个时候只留下了当下的感受。

卢恩卡

或许把故事书拍成微电影:

 

备注:

    为了避免创造归属的项目仅仅成为一个应付要求而变成虚假的形式,我们需要先弄清楚自己是否达到了所需要的条件。同时,这些条件也能帮助我们做好准备 :

•  我们需要完全地信任自己的同伴,需要感到放心。这种信任关系又是通过共同创造的归属能达到的。

•  我们需要感到与自己同伴在命运上分不开的链接。我们需要把自己的心交给我们的同伴。如果我们的心还是属于外面的关注或事情,只有超级的能力和经验才可以弥补这一点。一般情况我们不需要特殊的能力,因为我们与同伴特殊的关系会代替这些。

•  我们与同伴共同的经历和感受作为故事、行动等内容的基础。所以我们需要从同伴人生的观察而来的愿望、梦想和表达渴望。这时,我们的感受能力能代替艺术表达的技能。

•  如果同伴害怕被嘲笑,如果他们受过那种“你想想别人会怎么看你,会不会嘲笑你”的教育,他们才敢做。所以同伴不能追求跟上外面的标准。只有看到过朋友创造过自己的东西,他们才会发现和相信自己做的东西也会有价值。

    这些肯定不是在一年之内能达到的。项目也不可能是一次性就能成功的。虽然第一次会失败,但只有通过让同伴看到结果,我们才能达到创造归属所需要的基础,第二年就会成功。第二年不需要是同样的伙伴。只要新同伴看到过第一次有了结果就行。其实,与同伴创造归属不是上艺术课,不是另外加的内容或活动,而仅仅是一种方式,在教育课程已经上不下去的时候必须寻找的另一种方式。

1 、只要在每一次来继续创作,我们都先从做和行动开始、再引起感受、最后才让我们产生认识这个顺序,活动就会培养创造性。

2 、只要活动内容有长久(一个星期、一个月或一个学期)的连续性和整体性,课程 就会培养伙伴的归属感。

    跟伙伴创造归属所靠的不是引导者的能力,而是他与那个地方级人特殊的关系。

    如果我们自己想寻找归属感,我们当然是可以通过创作来建立的,但也有一些基础条件:归属这个因素不是通过有目标的创作能达到的,因为我们想排斥干扰因素的思维会带来陌生感。带来归属感的反而是接受自己遇到的事情,把自己交给某事情,在做和感受中去信任并放心。首先遇到事情是被动建立归属的方式,然后接受它是主动的方式。

 

推荐:网络替代了归属

本网站属于 发现内在的自然

观看 创造歌曲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