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人都会有归属感,或者因为找不到归属就有一种不踏实的感觉。但很少有人能搞清楚这个归属感是怎么来的,更少有人能弄清楚归属感如何去找。
在物质方面的归属比较容易弄清楚,也容易找到满足的方式,因为物质上的归属就是我们能俺家睡觉的一个地方,能总是回到那里的一个固定的房子。另外给我们带来物质归属的还有自然与我们自己的身体,我们自己身体的样子,还有与我们身体有联系的亲人。满足物质归属的需求最容易让我们辛苦。我们也不可能属于别人的家,更不可能属于别人的身体。所以物质的归属也就是一种个体的归属。
心理方面的归属更难弄清楚。我们只能发现我们被哪些事情、哪些人群而吸引,在哪一种人的身边感到踏实。所以心理的归属更是一种群体归属。如果找到与我们同类的人,与我们具有同样感受和兴趣的人,使我们喜欢与这些人一起做事,这就是我们心理的群体归属。 这种归属就已经超出了家庭的范围, 甚至与家庭没有了任何关系。它更是像民族的灵魂,像某种文化风格一样存在的归属。
精神方面的归属最难弄清楚。其实,要满足精神上的归属是最不讲究条件的。只要我们作为人就行,因为精神上的归属也就是全人类共同的归属。人类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有着同一个在精神上的根源,所以这个归属只能是人类统一的。不管我们出生在哪里,作为人的原因和根据都是一样的。在精神上,我们最不可能区分个体。
怎样才能去寻找自己在这三方面的归属?
为了找到物质的归属,我们就要买房子。其实也不需要达到多少物质条件,只要有个地方和几个我们能归属的东西就可以。当然还需要照顾好我们自己的身体和我们的亲人, 因为他们同样作为我们的物质归属。 为了这个归属,多数人天天就忙着赚钱。
为了找到心理的归属,我们需要属于自己群体独一无二的文化。这包括我们的生活方式,风格,语言和爱好。比如说音乐等艺术创作都能成为我们心理的归属,但是如果仅仅是消费它,我们的灵魂还是找不到归属。只有自己参与到创作这个过程中来,只有了长久的连续性,这才能带来归属的满足。这些都不可能是从别的群体得到的,只能是我们参与的这个群体自己的创作。
为了找到精神的归属,我们需要回归到最基本的问题,也就是小孩最想知道的问题: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为什么在地球上生活。这样的归属是通过信仰才能寻找的,所以信仰就作为唯一去寻找精神归属的方式。
如果找不到自己的归属,会有什么后果?
如果找不到物质归属,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很乱。没有可去的地方,我们就很难建立任何生活规律,身体的状况也就不健康。如果找不到心理归属,我们的心就没有了力量,使得我们无法根据自己的认识去行动。男人就很容易想到加入帮派,因为帮派就能带来另一种归属,而女人很容易想通过别人去实现自己。如果找不到精神归属,我们做人就没有了根据和引导。少了这种信仰带来的力量,人就很容易接受引诱,跟着好处跑。还可以说,如果我们的信仰不是精神归属,而是某完美主义,就存在着极端的危险。
卢恩卡
作者陪伴着学生
研究方法
现代的人往往因为找不到归属、因为受不了内在的空虚,就用外在的消费来弥补这种缺乏。如果我们以外界关注的方式去研究某群体,我们就会有很多不理解他们的地方,因为我们看到的不符合我们本有的认识。结果,我们就会经常判断什么不对、不合理等等。这就是用外在观察的方法。如果我们靠数据来做研究,那也是用外在的观察,所以也只能让我们找到差别、缺陷和不足的地方。这并不是被研究的群体所需要的。
但如果我们进入他们的生活,学会他们的生活,还有很关键的是,发挥对他们生活的好感,我们就可以在自己的内在做观察。有了好感,我就能与他们一起行动,能产生与他们一样的感受。从这些感受来出发,我们才有了从事情本身出发的机会。这样来做,我们对本地群体状况的认识就不是我们原有的强加给他们的想法或想象,而是从真实的行动和感受来的认识。如果在这些之后才加上我们学过的思维,我们就可以找到他们所需要的解决。
我们不想靠数据做研究,因为数据只能让我们看到问题,不让我们看到解决。
外在的观察所带来的是模式化的判断、不理解和对研究对象的要求。而自己的体验、自己内在的观察带来的才是理解和解决的方法。一个基于了反感,另一个基于了好感。其实对事情(不是对人)的好感和反感都需要。假如我们没有了好感,我们就进入不了所研究的群体对象。假如我们没有了反感,我们就认识不到某些事情。需要先有好感后有反感,再后又有好感,我们才能进入、认识、再找到跟他们一起行动并去改善的方式。
无法真实的培训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