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首页     
  归属感——留守儿童的需要
从自己的感受而来的创作会带来力量  
 

    留守儿童会寻找自己的权威,但因为找不到,他们往往就会失去接受权威的能力,也会失去听从权威的信心。其实,让他们跟随权威是唯一能培养他们意志和自控能力的手段。所以,在留守儿童长大之后要自己控制好自己的能力会是很弱的。我们也不可能在抛弃了他们之后又逼迫他们接受我们作为他们的权威,但我们可以给他们带来一些可以成为他们权威的文化内容,甚至可以与他们一起创作。
    留守儿童最需要的也就是能给他们带来归属感、能作为他们权威的内涵。如果是属于他们自己的创作,这还能给他们带来自信的力量。所以我与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共同创作了只属于他们一个班级的东西。我们就在每次为一个学期漫长的过程中体验了并克服了困难、最终创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长久创作的人不空虚、不会被动地依赖什么、不怕闷。我在这想介绍的是我如何让艺术和实践课结合成为一个整体,我如何让学生通过共同的创作来创建归属感,从此找到并建立自己生活的自信,找到去改善家园的力量。


看壮族留守儿童创作的微电影,点视频:

心镜 上

歌曲:陪伴着你

  
    我培养创造性的课程不是安排创造课,而是以推动创造性的方法来上所有门课。创作需要基于自己的感受,而自己的感受只能来自于自己的经历。所以我们先动手来引起感受。然后,感受中的情感就把我们与事情联系在一起,也调动了我们对事情全面的参与,使学生用心。我们创作和上自然科学的过程也是在做和感受中发生的。最后才产生的认识及判断反而有了定型的作用。
    画画是一种形成。就是说,我们画画的顺序比如随着植物的成长或建设的过程而来。如果是根据先想好的结果来画,就没有我们创造的过程。其实,语文也可以从我们对内容的感受开始,让对事情的感受来引起和带动语文的学习。文字的创造也就是这样的。先有想表达的事情,后才有了表达的办法。不这样做的话,语文会模式化,没有创新。文章最后才形成。在音乐课上,假如我们先听虚拟的录音成品,给学生留下的只有:我们永远比不上它。所以我用的是自己发的活着的声音,唱或弹都可以。然后我们才慢慢地增加了自己能增加的又能丰富歌曲的因素。
    总的来说,我与学生自己来做的尽可能多,包括教材、教具等。作品都是学习过程的最后一步。我们都是按照先行动,再感受,最终才有认识或结果这个顺序来的。这样,每一门课都支持了学生的创新。我们的创作有时是从研究和观察出发的建设性创作,有时是从自己的感受出发的文化性创作。而因为这件事情还具备了长久的连续性,它还引起了班级的归属感。假如我与学生做的事情没有来自于自己的心,假如只是一种应付,我们创作的课程就不会起到任何作用。关键的是行为和心之间的链接,是我的行为有没有充满着灵感。
    我希望我的学生在未来能够创建自己的家园、自己的生活,也创新一些我们这一代人想不到的技术或文化,所以我就不让他们按照我指定的目标去学习,因为我的目标不可能包括我想不到的东西。但我能给的是,让他们学会创新的方法。我渴望的创新不是在只能反映某事的思维中发生的,而是在没有目标的行为中发生的。只要我放弃对结果的目标,创新的过程就有了产生的机会。
    我能实现这样的教育,就是因为没有人给我指定了太多的标准。标准只会让我拿标准来替代自己。每一个老师,还有每一个班级的学生都具有不同的能力、性格等特点。如果每一个老师都能使用适合自己和自己学生的方式,他就能用上自己的心,能作为真实的自己。这样,我对自己学生心理需要的观察就作为了自己工作的根据。
    我的艺术和活动课都是从感受来出发的,以大家一起才能完成的创作为主的。这不仅给我学生带来了行动的力量和归属感,也以非常高程度要求了他们的意识,对自己如何去影响大家的意识,还消除了形成帮派和因为容不下自己的追求所以想退学的问题。这是竞争的手段做不到的。只不过,这个时代我们不容易做创作,不容易深入,是因为我们吸收的信息太多,我们的心总是满满地,没有能在心理消化感受的空间,也就没有自己做研究的基础。


       下载《乡村支教怎么做》图画电子书